馬術在線 首頁 馬術雜志 品鑒/典藏 查看內(nèi)容

攝影師Paula da Silva 作品——小丑不孤獨

2012-7-1 16:16|來自: 《馬術》2012年6月刊

摘要: 身著彩衣,臉涂白粉,博眾人一樂,強顏歡笑乃是丑角的本份。出生于安哥拉并在葡萄牙和意大利生活多年的馬專業(yè)攝影師Paula da Silva 對這一形象頗有感觸,積聚靈感創(chuàng)作了此系列作品。近3 個小時的拍攝是伴隨著帕瓦羅 ...


身著彩衣,臉涂白粉,博眾人一樂,強顏歡笑乃是丑角的本份。出生于安哥拉并在葡萄牙和意大利生活多年的馬專業(yè)攝影師Paula da Silva 對這一形象頗有感觸,積聚靈感創(chuàng)作了此系列作品。近3 個小時的拍攝是伴隨著帕瓦羅蒂美妙男高音演繹的二幕歌劇《丑角》(Pagliacci)而完成的。對于Paula 來說,音樂為作品創(chuàng)作烘托并渲染了氣氛。歌劇中,馬戲團的老板Canio塑造的小丑形象已經(jīng)成為強顏歡笑的范本。他在臉面丟盡時,才被迫取下“面具”,因妒嫉殺死了妻子;劇中小丑宣布:“演出現(xiàn)在結(jié)束!”,這句話,戲里戲外,都一樣有深意——戲里的表演已經(jīng)完結(jié),接下來進入現(xiàn)實,我們換好另一副面具,準備取悅或被取悅。

文藝復興時期,英語中“面具”一詞的拉丁語源“person-a”的詞尾慘遭切除,蛻變?yōu)檎螌W用語“個人”,而隨后英語以及德語、法語、意大利語等又從阿拉伯語中引入了“mask”這樣一個幾乎空白的、不富有歷史色彩的詞匯作為替補用詞。面具扮演在歐洲戲劇舞臺上逐漸消失,唯有小丑涂脂抹粉的臉上還殘存著面具的痕跡。直到20 世紀初,“persona”首先作為一個心理學術語得以重現(xiàn),意為“人格面具”。

在Paula 眼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張“小丑面具”或者說“人格面具”。生命是一場寂寥的馬戲,我們孤獨地表演著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是小丑,無論是馬主、騎手、訓馬師還是其他的普通人,在特定的場合,我們都為自己準備好了形形色色的面具和偽裝,原因很簡單,我們想讓自己看起來更優(yōu)越?!盤aula 這樣對我說。戴著面具做人是當代人在社會關系中真實的一種體現(xiàn)。人們用面具掩蓋自己的真實思想,有時面具讓我們免受傷害,有時可以供我們釋放欲望。在人際交往時,我們冒充內(nèi)行、冒充文化貴族,以低調(diào)的話語贏得聊天對象的尊敬和崇拜,裝深沉,裝睿智,裝博學,裝出“范兒”來,期望通過外部的標簽、身份來標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然而,在Paula 這一系列作品中,馬并不會意識到面具的價值,它不知道主人的社會身份只是一個卑微的小丑,同樣,它也看不到人們用來偽裝和隱藏的面具。在馬的世界里,我們也不過是長著兩條胳膊兩條腿的人。無論我們富裕、有文化、健康或是美麗與否,馬都不會理會。我們的面具在它們面前就猶如形同虛設。如果我們感到畏懼與害怕,不管我們多么故作鎮(zhèn)定,身體里充斥的腎上腺素、走路的形態(tài)、騎坐、持韁的方式,在馬靈敏的嗅覺、敏銳的觀察和感知能力之下,早已無處遁形。在馬的面前,我們真實地存在著。

文/趙穎 圖/Paula da Silva

©2011-2025  馬術在線 (京ICP備11042383號-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