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術在線 首頁 馬術雜志 看點/視野 查看內容

最后的舞馬

2011-6-29 09:54|來自: 《馬術》2008年3季刊

摘要: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馬的用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驍勇善戰(zhàn)的戰(zhàn)馬、鞠躬盡瘁的驛馬,這些都曾是馬兒大展才華的“崗位”。可如今我們再也看不到人馬共戰(zhàn)、飛馬傳書的壯觀場面了。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在賽馬場上一睹馬 ...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馬的用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驍勇善戰(zhàn)的戰(zhàn)馬、鞠躬盡瘁的驛馬,這些都曾是馬兒大展才華的“崗位”??扇缃裎覀冊僖部床坏饺笋R共戰(zhàn)、飛馬傳書的壯觀場面了。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在賽馬場上一睹馬兒的風采。然而還有一個并非廣為人知的“崗位”,它便是進行舞蹈藝術的馬--舞馬。

現(xiàn)在奧運會上的馬術表演被認為是西方貴族的運動,其中的盛妝舞步表演更是吸引了眾多的觀看者。那些經過精心挑選和訓練的馬在各種節(jié)拍的指揮下,展示各種優(yōu)雅的舞姿,給人一種高雅的享受。其實在中國古代就早已有了舞馬表演,而且其難度遠遠超過現(xiàn)在的盛裝舞步。

自先秦時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后,騎術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不僅應用于軍事訓練、作戰(zhàn),也作為雜技演出供人娛樂。盡管中原地區(qū)不是馬舞藝術的發(fā)源地,其馬舞活動的產生也相對較晚,但是馬舞藝術卻在此發(fā)揚光大。據史籍記載,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劉宋大明元年時就有“河南獻舞馬”,而且可能在更早的三國時期,曹植就曾訓練舞馬。到唐代馬舞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峰,唐玄宗時期舞馬最多的時候曾達到四百匹。這些舞馬大多是來自塞外的貢馬,中原王朝引進了馬舞活動及其調教技術,然后憑借自身發(fā)達的社會文明(其中舞蹈音樂藝術應是主要的因素)將其不斷提高,最終創(chuàng)造出一種成熟而絢麗的馬舞藝術。

飲酒賦詩,喜歌好舞,是唐代人的一種精神面貌,唐玄宗就是一位能歌善舞的皇帝,在位期間非常喜歡舉行各種盛大的文藝演出。唐玄宗把他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jié)”,每逢此節(jié)便舉行盛大的慶賀宴會并進行樂舞表演;場面宏偉,壓軸大戲就是馬舞表演。

這些舞馬分為左右兩部,各有其名,如“某家寵”、“某家嬌”等。每次表演之前,要為其披上錦繡,系上金鈴,在其鬃毛間綴上明珠,并挑選年少俊美的樂工數人,著淡黃衣衫,系文玉腰帶,為馬舞表演伴奏樂曲。

表演時,這些舞馬隨著《傾杯樂》樂曲的節(jié)拍旋律起舞,昂首揚尾,縱橫往來,作各種舞姿,氣勢奪人,真可謂妙不可言。除群馬共舞外,還有單匹獨舞。有時安設三層板床,馭手乘馬而上,馬在上面旋轉如飛。有時又由一大力士舉一榻,馬于榻上伴樂而舞。

如此氣勢恢弘的場面,看上去既有趣又氣派,但僅僅是這些似乎又缺少了什么。于是有御用文人站出來,從中提煉出些崇高神圣的主題--百獸來舞,共賀天子圣明,萬代升平,這便成為整個舞馬節(jié)目的高潮。唐代宰相張悅就曾為《傾杯曲》做了六首舞馬詞作為歌詞為唐玄宗敬酒祝壽,“彩旄八佾成行,時龍五色因方。屈膝銜杯赴節(jié),傾心獻壽無疆?!贝祟愇桉R詩極盡頌揚歌拜之能事,雖然有些夸張,卻有許多精到的描寫,舞馬便憑借這些詩文名留史冊。

“或進寸而退尺,時左之而右之……知執(zhí)轡之有節(jié),乃蹀足而爭先。隨曲變而貌無停趣,因矜顧而態(tài)有遺妍。既習之于規(guī)矩,或奉之以周旋。迫而觀焉,若桃花動而順吹,遠而察之,類電影倏而橫天……”

“連騫勢出魚龍變,躞蹀驕生鳥獸行?!蔽桉R魚貫入場,小步頻邁,步態(tài)輕巧。

“腕足齊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蓖笞泯R行,兩膝作跪拜狀,和著樂曲踏蹄行進,當曲終之時口銜酒杯,垂頭掉尾仿佛酣醉般。當馬舞數十回合后,為了表示對唐玄宗生日的祝賀,就“腕足齊行拜兩膝”,為唐玄宗上壽。玄宗非常高興,就令內侍賜給馬一杯酒,馬自銜自飲,飲畢后就做出“垂頭掉尾醉如泥”的表演。僅觀其“蹲踞翻卷、頓纓驤首、腕足膝行、踏步徘徊、揚鬃跳躍、進退側轉…”就足以讓我們眼花繚亂。但是這些為眾人帶來歡樂的舞馬的結局卻是十分悲慘。

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倉皇逃往蜀地,養(yǎng)在宮苑里的舞馬大多散落到民間。安祿山曾在皇宮里見識過這些舞馬的舞姿,便派人將剩下的幾十匹舞馬聚攏起來,送回范陽。后來這批馬為田承嗣所得,田承嗣為安祿山的部將,為人殘暴奸詐,他不知道它們的來歷,只把它們當成普通的戰(zhàn)馬來使用。有天軍中有人奏樂,那些舞馬聽見熟悉的樂音,立刻像從前一樣踏樂而舞,養(yǎng)馬的兵士們以為這些馬是中了邪魔,便揮舞棍棒上前一陣亂打,但因為音樂聲沒有停止,所以馬繼續(xù)舞蹈。兵士們害怕了,趕快跑去報告田承嗣。

田承嗣自己也沒見過舞馬,以為這是妖異之象,就下令狠狠地打它們??蓢@這些優(yōu)雅乖巧的舞馬無法揣測暴徒們的心思,以為主人嫌它們跳得不好,棍棒之下反而跳得更加賣力,始終不敢停歇下來,直到最后都被活活打死了。

盛大的舞馬表演隨時光的流逝而消散,人們對舞馬詩中的描寫甚至產生了懷疑,認為那可能是詩人的想像之作。1970年于西安何家村(唐長安城興化坊日址)出土的窖藏文物中,有一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壺體兩側的圖像,讓人們看到了一幅生動的舞馬表演,壺體的腹部兩側各有一匹馬,形體高大而健壯,長鬃修尾,后腿屈曲,前腿斜蹬,整個身體呈后蹲姿態(tài),頸上懸結飄于頸后的彩帶流蘇,張口銜著只酒杯。這正是舞馬詞中所描述的“屈膝銜杯赴節(jié)”。

據考證這批器皿的埋藏時間約在安史之亂以后,主人將它們埋入地下,但沒有再回來重新挖出享用,這才使這些精美的舞馬圖像幸運地完整保存至今。舞馬藝術,輝煌己逝,幸而留下這些詩詞與文物,使得我們尚可借以發(fā)揮想像,無限地接近那幅美妙的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與以上提及的皇家馬舞相對應的,還有種樸素而歡快的民間馬舞,在今天的秧歌中還能看到一些蹤影。這種流行于西域的馬舞通常由三人表演,一人在前扮馬頭,雙足為馬的兩條前腿,另一人在后扮馬身,雙足為馬的兩條后腿,還有一人騎在馬背上,持韁舞鞭,扮演騎馬者。在現(xiàn)代秧歌中將其簡化,僅由一人來扮演,騎的是紙糊的黑驢子,而且只有兩條驢腿。

另外.唐代的馬舞表演,可能已東傳至古代日本,至少關于舞馬的圖像在日本有所流傳,日本天平勝寶八年(公元756年)六月二十一日《東大寺獻物賬》中記載有“舞馬屏風六扇”。只可惜在今天正倉院所藏的又物中,這六扇屏風似乎并沒有能保存下來。但就《東大寺獻物賬》所記,確實證實當時日本宮廷中曾使用過繪有舞馬的屏風,這又為當時中日文化交流增添了寶貴的資料。

©2011-2025  馬術在線 (京ICP備11042383號-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