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術在線 首頁 馬術雜志 品鑒/典藏 查看內容

馬·世情源

2022-3-17 11:20|來自: 《馬術》2014年2月刊

摘要: 沒有什么能像馬一樣如此持續(xù)地吸引著藝術家的興趣。這些造物主的寵兒化身于史前洞穴畫、達·芬奇手下的雕塑、徐悲鴻筆下的水墨……人類對馬的藝術探索無曾止步,勾勒駿馬自然之美,記敘它與我們亙古無間的深情是跨越 ...


沒有什么能像馬一樣如此持續(xù)地吸引著藝術家的興趣。這些造物主的寵兒化身于史前洞穴畫、達·芬奇手下的雕塑、徐悲鴻筆下的水墨……人類對馬的藝術探索無曾止步,勾勒駿馬自然之美,記敘它與我們亙古無間的深情是跨越了無數個世紀奔涌而來的靈感。

早在大約 4000 年前的龍山時期,人類就開始馴化馬。在 19 世紀蒸汽機車問世之前,無論去哪里,若要加快腳步,人們只能騎馬或者乘坐馬車。盡管日后的機械化革命已經大大降低了人類對馬的依賴程度,但是,這并未破壞人們與馬之間千絲萬縷的情感。幾百年來,無論是戰(zhàn)亂年代還是和平時代,想想看吧,如果沒有馬,工農業(yè)的發(fā)展乃至社會的進步都會面臨相當大的阻礙。

記錄這份萬古長青的情緣,便是英國攝影師 Matthew Seed 的工作。

人們時常將 Matthew 與十八世紀以繪畫馬匹見長的著名畫家 George Stubbs 相比擬。2011 年,George 最知名的一幅畫作《紐馬克特曠野的小點綴》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競出 3600 萬美金的高價。這位前輩的偉大畫作描繪出了駿馬的傳神形態(tài)、肌肉的起伏和藏于之下的血脈中奔騰的生命,影響著無數的關乎馬的藝術家們。

與 George 一樣,Matthew 也出生于英格蘭。不同的是,相比畫家用時數月完成的作品,Matthew 僅用了 1/800 秒;引領他走上藝術之路的是他做皮革生意的父親和老家的雕刻機,而他精湛的攝影技巧則要歸功于他在商業(yè)攝影領域的錘煉。

在蘭開夏郡老家,兒時的 Matthew 經常能接觸到馬,也常常騎馬、照料馬。對動物的理解以及逐漸積累的攝影技藝形成了他獨樹一幟的表達風格。

“多年以來,我親歷了馬如何與它們的主人和騎手之間建立默契并萌生真情。彼此間,無需多言,只要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便了然于心。能夠見證和記錄此情此景,是上天賜予我的恩惠。每每見到這份心有靈犀,我總是心生感動,終能領悟為何在那些與馬為伴的人們眼中,馬是如此特別。”

刻畫在靈魂里的人馬之情,透過 Matthew 的鏡頭,鋪陳渲染。這些攝影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遠不僅僅是人類的騎術,還有“老伙計們”之間的脈脈溫情。


“我的很多作品都是輪廓剪影,不著墨刻畫細節(jié),這樣更能表現出人們愿與愛馬朝夕相處的希冀。即便是一天的騎乘工作結束,馬兒回到各自的馬廄,這種情感依然存在而不會消減?!?/div>

馬和騎手之間的默契互動對于攝影過程是很有幫助的。Matthew 說,“有時候,馬可以像個吵鬧的小孩子一樣躁動不安,而主人一句安慰的話或者某個小處罰就能使馬安靜下來,甚至比成熟的駕馭技巧有效得多。我一直不斷嘗試在盡可能自然的環(huán)境中給馬攝影。對于很多人來說,‘自然的’也許意味著曠野或者牧場,但這不是我的本意。大多數令人難以忘懷的影像是在馬兒平日熟悉的場景拍攝完成的。馬對馬廄、馬場和拱道的熟悉感能夠幫助它們在攝影時放松下來。這些場景為我的作品提供了生動的背景,同時這樣的放松也將真實的馬帶進了我的作品,馬和場景相得益彰,使得我記錄了那些永不會褪色的美?!?/div>

眼淚是騎手和馬主對作品最普遍的回應,他們感謝影像真實地記錄了愛馬的性格與特點,因為隨著時間無情流過,他們所能剩下的只有開始褪色的記憶。Matthew 曾與中國奧運三項賽騎手華天有過多次合作。華天的愛馬“孫悟空”不久前接受安樂死,這匹馬曾陪伴他征戰(zhàn)過個人職業(yè)生涯的首秀。照片讓華天回想起它對自己的意義非凡、往昔并肩度過的美好時光和彼此間深厚的情誼,睹物思馬,撫景傷情。

“我從來都沒有刻意去制造眼淚效果,但是馬和騎手之間的這種感情如此深刻,以至于當人們發(fā)覺自己直面這些情感的時候總是難以抑制。這就是為什么照片總能讓人為之動容,它讓人們看到了那些他們也許不曾注意到的東西,不管是眼淚還是歡笑?!?/div>

Matthew 的成長過程中一直有馬伴隨左右,提及人們對馬的癡迷程度,他一點都不感到驚訝。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很多情況下,馬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前進。有些年輕人可能尚未能理解此中蘊含的重大意義,但是這完全不妨礙他們對馬的欣賞?!拔液芨吲d能夠借助我的工作,幫助他們挖掘此種真意!”

©2011-2025  馬術在線 (京ICP備11042383號-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頂部